您所在的位置: 行业动态 > 会员信息

守初心不忘本 担使命勇作为——苏州农村商业银行金融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时间 2019年08月08日 来源 : 苏州农村商业银行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暑。本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以及省国资委党委、省联社党委的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初心净化思想,用使命锤炼作风,用作为检验担当,坚守定位、回归本源、突出主业、下沉重心,把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到“三农、两小”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区,把主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一家总部设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上市法人银行,我们应当如何发挥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脉的作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彰显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行领导多次带队前往吴江区政府、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上海青浦区、上海银保监局汇报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主题座谈会,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多场调研,并组织开展长三角一体化课题研究。

一、坚守初心使命,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部署

(一)全面把握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具体到本行,理清本行的初心和使命首先要弄清楚“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本行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初衷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农业经营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初心是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使命就是服务好三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本行坚守本源,将初心一以贯之,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不断成长,期间也得到了各级党、政府、监管部门、省联社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从吴江信用社、吴江农商行到如今苏州农商银行的飞跃发展。新形势下,中央赋予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作为农村金融机构还有更具体更明确的任务,就是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因此,本行的使命就是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同时防控好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本行制定的“11448”发展战略中也明确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立行之本,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实体、服务民生”的市场定位,以更优服务、更高价值践行普惠金融,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金融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正翻开新的篇章,国家发改委牵头拟定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使长三角通过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同时也明确了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将在江苏苏州吴江地区、浙江嘉兴嘉善地区和上海青浦地区这个区域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推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对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激发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现代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通过发挥其信用中介的作用,将用于消费的资金转化为能带来货币收入的投资,最大程度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扩大社会资本总量,提高资金利用率,调节资金流动性,激发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二是增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的经济创新动力。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在空间上叠加G60科创走廊,集聚众多科创企业,其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都需要依赖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通过金融赋能,将创新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生动力。三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导向的金融改革,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把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引向效益高的部门,带动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四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绿色金融可以撬动社会资本来弥补绿色产业目前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环境产业,并通过金融手段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过度膨胀,助力生态绿色发展。

二、勇于担当作为,金融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本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配置

一是总部设在苏州吴江区。本行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吴江的上市法人银行,多年来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效便捷的服务,有效发挥了地方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存贷款市场份额在吴江地区位居前列,是吴江区市民卡、社保卡唯一合作银行。二是网点数量众多。本行是吴江地区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截至2019年6月末,本行共有各类营业网点90个。其中,1个总行营业部、1个分行、55个支行、33个分理处。本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内的网点总数为83个,其中吴江区26个支行(含汾湖经济开发区)、1个总行营业部、30个分理处;苏州高新区4个支行;苏州吴中区7个支行、1个分理处;苏州相城区5个支行、1个分理处;安徽宣城2个支行。三是人员配置充足。本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的干部员工共计143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46人,本科学历1064人。本行在支行层面分别组建了公司客户经理团队、零售客户经理团队、运营管理团队专业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截止至2019年6月末,本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内公司客户经理团队共计177人,零售客户经理团队共计259人,运营管理团队557人。

(二)本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市场定位和战略部署

本行地处吴江,长三角黄金腹地,既是沪(上海)湖(太湖)互动的枢纽、通苏嘉甬发展轴与沪苏湖特色带的交汇处,又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地区和两省一市交流、协调、融合的战略前沿,天时地利之下,本行金融赋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为此,本行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不忘初心,坚守本源,以“支农支小、服务实体、服务民生”为市场定位,通过零售、公司、机构民生、金融市场业务践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力争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为打造全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作出不懈努力。

本行大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设立三农与普惠金融部,专门研究拟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提供三农与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普惠金融工程落到实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消费的升级,目前本行已经全面启动从传统银行向价值创造的轻型银行、智慧银行、绿色银行转型的新征程。本行将以交易银行思路构建向“轻型化银行”转型的业务模式,通过专业化经营,凸显自身特色和品牌,打造具有系统化竞争优势、高效运转的轻型化业务体系;本行将以“业务引领科技开发”的思维,提升金融科技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建设和优化关键系统,科技板块向项目化、团队化、市场化转型,真正做到科技支持业务发展,打造智慧化银行;本行将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提供“绿色服务”,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号召,切实履行本行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职责,力推绿色信贷,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为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注入金融动力。

(三)本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产品与服务

按照中央“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三项工作任务要求及省联社和各级监管部门的要求,本行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不断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控好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要求,服务长三角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和科创金融大环境,本行持续优化和推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色产品。

1、特色三农及民生金融产品。本行发展不忘三农,长期以来坚持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一是打造“阳光信贷”升级模式“阳光金融服务体系”。围绕农民财富金融圈,基于农民金融新需求,做实客户建档,在农民储蓄、投资、融资等方面创新产品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线上化“阳光信贷”服务。2018年以来,本行通过对吴江全区262个行政村,16.7万户居民的走访、调查、采集建档,向10余万户农户预授信91.46亿元,使阳光信贷业务深入农村,有效满足了农业基础客户日常经营和消费的资金需求。二是加快三农产品创新。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开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锦鲤惠农贷”,与吴江区社保部门合作推出创业担保贷,并在2019年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开发“惠农快贷”和“工会创业贷”,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满足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融资的差异化需求。三是打造“智慧民生”产品体系。围绕服务民生场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打造金融、教育、消费、医疗、生活缴费及阳光信贷六大“智慧民生”产品体系,创新推出微信缴学费、智能餐台刷脸支付、车辆扫码停车、医疗一次付费等便捷民生产品,大幅提升客户体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致力于金融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社会民生。

2、绿色金融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针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重点关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问题,本行不忘初心,坚守定位,关注绿色生态,注重绿色金融实践,将绿色金融作为新一轮五年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理念创新。本行是江苏省内首家启动绿色银行体系打造的农村商业银行,在打造过程中,与中国“绿金委”、清华大学绿色专家团队等绿色领域顶尖机构团队建立了紧密合作,拟定了《绿色金融三年战略规划方案》,通过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健全风控体系、加快绿色产品创新,实现了绿色金融在本行的全业务、全流程覆盖,有效提升本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模式创新,引领企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项目”落地,通过选择投放占比较高的纺织、光纤、农业调研,加强环保风险管理,通过绿色信贷排查机制,以银保监、央行绿色信贷统计相关规定为统计口径和依据,对行内存量信贷业务梳理,筛选出满足绿色项目、绿色贷款要求的业务,探索建立绿色金融债备选项目库,设立绿色专营支行。三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本行针对绿色产业园项目,通过创新性推出“绿色园区贷”,通过开展节能减排、污染集中或循环化处理等改造,助力打造绿色配套产业园区,引导“散乱小”企业入园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本行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绿色厂房按揭贷”,并配套“绿色流动资金贷款”,在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引领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在债券方面,充分发挥地方资源整合优势,与本地法人券商东吴证券建立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新模式,创新“绿债通”绿色债券产品。

3、科创金融产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在空间上叠加G60科创走廊,集聚众多科创企业,为满足这些科创企业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要,本行不断提升公司金融业务综合服务能力,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品牌,筹划整合政府、银行、基金、担保、保险和创投等多方资源,探索一套有产品、有机构、有平台的科创金融新型发展模式,打造科创金融服务生态圈,向科创企业提供开户、结算、投融资、顾问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由单纯的贷款提供者向企业综合金融服务组织者的角色转变,打造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苏州样本。一是“锦绣”系列科创信贷产品。积极对接“苏州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依托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企业征信系统、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三大平台,立足于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创新性推出了涵盖孵化期、初创期到成熟期的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锦绣”系列科创金融产品,包括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高新贷”、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贷通”及“增信贷”、优质纳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务贷”、轻资产但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贷”、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文化贷”及拟上市企业的“股权质押贷款”等,并优先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2018年末,本行通过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向先进制造业企业授信超350亿元,累计放款规模超280亿元。二是债券服务新模式。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双创”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与本地法人券商东吴证券建立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关系,创新业务模式,以投资人的身份先后助力苏州革新百集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完成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的发行,配合东吴证券创设了国内首批创新创业公司债信用保护合约,持续支持本地中小实体企业改善融资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三是投贷联动基金模式。由本行主导,充分发挥本地法人银行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融通,转变角色定位,成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企业与券商、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桥梁和媒介。2019年3月18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苏州市首只由政府(苏州市投贷联动引导基金、吴江开发区母基金)及民营资本共同出资的投贷联动基金正式启动,为本地科创型企业打通了一条股权融资创新通道。

三、深化改革创新,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路径建议

(一)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而言,跨区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服务,主要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有以下几点:

1、监管层面对持牌准入要求非常严格。本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上市银行,大力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展是职责所在。但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要求:“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使得本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范围受到限制。同时在消费金融、理财子公司、金融租赁、理财直融等牌照和业务资质方面的获取难度,制约了本行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力度。

2、长三角一体化信息共享机制缺失。5G时代已经来临,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暂未形成统一的大数据系统,仍然存在较大的数据壁垒,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未建立“同业征信共享”和“风险名单”共享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这种大数据系统规模极大,建立成本高昂,需要各地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客户群体流动频繁,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的难度。金融行业无法实现信用信息交叉验证,使得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较为严重,金融业防范、控制风险能力受到制约。

3、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程度不高。去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加快,并由过去单纯的经济一体化转向宽领域、多载体和制度建设的一体化,其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但与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由于金融管理体制和监管的限制,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还显得滞后,具体表现在金融规划、金融政策、协调机制、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没有实现一体化,金融机构没有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不能实现协同联动,更好地服务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4、绿色金融发展面临政策难点。一是人民银行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虽然确立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和评价方法,但实施范围目前还局限在大型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由地方监管机构进行考评,但当前各地监管机构对于绿色金融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方案,区域性中小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的道路上,一方面可能面临一些沟通成本,另一方面难以及时匹配相应的激励措施。二是江苏省、苏州市虽然提出相关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但相关配套政策缺乏,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缺乏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及难以获得企业环保真实信息所存在的风险等,成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难点。

(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建议

1、打造示范区三大“金融样板”

(1)打造绿色金融试验区。围绕国家绿色金融战略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关注的生态控制问题,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全力探索长三角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引导金融资金流向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引导产业发展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公众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着力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特色化政策工具、更好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切实加强风险防范方面下功夫,争取获得全国第二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资格,助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打造科创金融先导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空间上叠加G60科创走廊,集聚众多科创企业。借助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的机遇,探索建立长三角科创金融先导区,整合多层次、多主体科技金融力量,汇聚科创人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打造“融智、融资、融商”的科创金融服务,满足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需要,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的全链条金融服务平台,有利于促进长三角科技金融的高水平合作与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

(3)打造金融服务一体化示范区。金融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以金融协同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有可为。可以从系统互联互通、资金互流互动、风险互保互济、股权互参互持、牌照互补互促、人才互访互培和机构互派互设等“七个相互”着手,推进金融政策、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数据和信息、金融人才的一体化发展,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升示范区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成为区域金融一体化的典范。

2、主要措施

打造“三大样板”目的是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改革创新综合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形成“开放包容、功能突出、创新驱动、资源富集”的金融生态集聚区和发展支撑高平台,建议措施包括:

(1)优化金融产业布局,完善机构体系。灵活运用各项政策吸引优秀金融企业包括金融科技中心落地,设立金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金融集聚区各类金融产业发展的奖励和补助,强化对金融机构入驻、企业上市、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推进示范区内金融机构一体化发展,跨区域经营,促进金融资源自由流动。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银行和科技银行等具有鲜明产业特点的新机构。

(2)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服务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共享,由地方政府、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三方合作共同构建信息共享的统一信用平台,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约束机制,积极开发信用信息产品,降低企业征信成本,提供良好服务。推动示范区内银行业机构在支付清算、第三方存管、公用事业代缴费、票据业务等各方面加强系统对接,建立存取款通存通兑的一体化大系统,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银行在服务社会民生和公共治理方面的作用。

(3)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整合集聚政策资源,探索金融风险分担模式,在示范区设立支持绿色金融和科创金融发展的风险补偿基金;借鉴人民银行大区分行设置的模式,改变现有按行政区域设置监管机构的模式,设置示范区特别监管机构,充分协调货币政策及监管政策,实现金融监管一体化,共同打造金融安全区。

(4)加强智库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促进金融人才集聚。开展高端金融智库建设,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需求,对关乎示范区经济金融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实际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内培外引方式汇集金融专业人才。筹建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锻炼培养专业人才;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限制,探索实施更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安排,对金融领军人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金融高级专业人才给予资金补助,让金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